【专题研究】食品追溯产业链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9

4.1概述

4.1.1关于追溯的概述

追溯是人们了解产品、事物“因果关系”的一个关键技术手段,追溯的根本目的是安全保障、责任界定。

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追溯采用的核心技术是唯一对象标识(当前也叫做对象码),这种技术被大家俗称为一物一码。追溯对象(物品、节点、责任人)间的唯一标识发生关联关系时,对其标识码、时间、行为的记录就是追溯的信息,在商品的全生命周期内的供应链上的每个点发生的关系记录,就是商品的全生命周期的信息追溯。如图4-1所示。

 

4-1 现代追溯系统示意图

 

基于现代信息科技的追溯体系,在商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为其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撑。以追溯体系为支撑的应用包括智能制造、流通管理、智慧物流、自媒体、多维度大数据分析、营销、数据翻译等等。信息追溯正在成为供应链的一项基础服务。

4.1.2食品追溯应用场景描述

食品安全问题是民生之本,食品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产生庞大的数据,如何对食品有效跟踪和追溯,是社会普遍重视的焦点问题。随着物联网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自动识别技术、感知技术、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技术等追溯核心技术日渐成熟,能够保障追溯信息的采集、传输、智能化处理和综合应用,为食品追溯系统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物联网技术借助二维码识别设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把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相较于传统的通过手工记录建立台账、通过肉眼识别物品、通过人工逐项校对检验的追溯模式,物联网技术可以使用信息化手段快速识别物体并准确采集、记录、传输、存储信息,极大地提高了追溯效率,减少了信息差错,使得追溯不再繁琐困难,企业也可以减少人工等投入,为企业参与追溯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如图4-2所示,通过追溯将各类海量的食品数据聚合起来,并通过数据融合将离散的数据需求聚合成数据长尾,将会为政府、食品相关企业的运营管理提供高效、稳定、专业的数据检索和建模分析服务,为食品安全监管、食品运营效率、风险和成本控制及行业经营决策提供直观、精确、实时的数据支撑。因此,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食品产业链中的相关企业参与到食品追溯体系建设和应用当中来。

 

4-2 食品追溯应用场景示意图

 

食品追溯体系的第一梯队用户为食品生产企业,其次为食品物流企业、食品商贸流通企业、食品供应链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和广大消费者。

4.1.3食品追溯产业链描述

追溯是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食品追溯涉及到机械、自动化、光学、无线电、传输、计算机、食品科学、包装材料、印刷等多门学科相关技术的综合应用,需要标准协同、专利保障、传输和大数据存储的支撑,需要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共享。因此食品追溯产业链的上游企业为上述技术支撑的行业企业。

食品追溯产业链的中游企业主要是指依托上游支撑技术,针对下游企业的用户需求设计、开发、实施、运营追溯体系的系统服务商、集成商等。

食品追溯产业链的下游企业主要包括食品生产企业、食品供应链企业、物流企业、食品商贸流通企业等直接使用追溯体系的机构。

食品追溯产业链的周边企业还包括基于追溯大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的咨询机构、科研机构、供应链金融服务机构、知识产区服务机构、第三方数据服务机构等。

4.2追溯行业分析

4.2.1追溯行业概况

追溯体系早在我国古代时期就已经开始应用,皇帝、王公们的饮食由哪里进贡的、谁经手的、什么时间做的、谁试吃的等等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详细记录,如图4-3所示。

 

4-3 古代皇帝膳食追溯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追溯体系逐步走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食品追溯为标志开始,到2018年底我国从事追溯相关业务的企业已经接近4000家(基础数据来源于企查查、天眼查,作者整理),其中包括上市公司、国有企业。

近年来大型食品龙头企业,如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盼盼食品、伊利集团、中粮集团等众多食品企业已经开始进行了多方面、多维度的食品追溯尝试应用。从整个行业来看,各类食品企业在与追溯供应商的支持配合下,追溯体系在食品供应链的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食品追溯为代表的追溯行业整体发展趋势较好,随着5G技术的普及、中国制造2025的到来,追溯行业将迎来新历史机遇。

4.2.2追溯行业特征

1.处于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经过近十年的政府引导、行业推广,追溯体系已经开始被食品、农产品、危化品、药品等重点领域的企业及广大消费者接受认可。追溯技术在食品、药品、危化品、农产品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实施经验,但是在行业普及、应用深度、标准协同等方面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追溯体系处于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2.潜在市场规模巨大

我国潜在追溯市场规模巨大。以食品行业为例,我国各类食品生产相关企业约65.4万家,物流企业110.3万家,食品流通企业(含个体户)1797.5万家,食品供应链企业3.58万家(基础数据来源于企查查、天眼查,作者整理)。随着5G、智能制造、新零售、供应链、金融、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和发展,以及人们对食品安全、消费体验的不断升级,都将会为追溯提供巨大的应用市场。

3.追溯专业供应商企业少

追溯属于新兴行业,到2018年底我国从事追溯相关业务的各类企业快速增长到近4000家。但是面对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当前追溯供应商企业数量相对较少,未来几年追溯企业应该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的涌现到市场当中。

4.行业分工尚不清晰

由于新兴行业的缘故,追溯行业内各企业在产业链、市场分工尚不清晰,出现了不少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追溯技术涉及专业领域较宽,一个企业从编码、赋码(制作标签、打码)、采集、数据处理,到各种相关应用的开发(如仓储系统、营销系统、预警系统、订单系统),与之配套的硬件以及系统运营维护等都在做,导致了企业的人力成本高、项目运营周期长、服务效果差、盈利能力不足等问题。追溯行业内的产业链分工尚不清晰,需要通过市场竞争、标准协同去逐步完善企业间的市场分工。

5.行业龙头还未出现

追溯行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涌现出大量的企业和品牌,目前行业发展还处在百花齐放的阶段,尚无出现引领行业发展或市场占有率很高的企业或品牌。

6.标准体系不完善

追溯行业的发展对标准的依赖程度很高。概念、方法的一致性理解,对象的识别、共享,数据的传输、共享,接口的标准化以及不同行业间的协同等,都需要标准体系的支撑。目前,面对百花齐放的市场竞争,相关标准管理机构也处于观望或者利益选择的状态,追溯标准体系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逐步完善。

4.3应用场景(产业)分析

4.3.1食品加工业

4.3.1.1行业概述

2014年之后,中国食品工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刚性需求和消费升级的推动下,稳中求进,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2014年食品工业发展速度由2013年的14.95%降低到7.33%2015年和2016年维持在5.5%左右。201641623家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1.97万亿元,同比增长5.4%,高出全部工业0.4个百分点,在制造业中占比居全国第一,达到10.4%,食品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食品安全、国民营养健康、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4.3.1.2发展趋势

1.向安全、健康方向发展

2014年中国人均GDP达到7485美元, 恩格尔系数31%, 城乡居民对食品的消费已由生存型消费加速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费转变,由“吃饱、吃好”向“吃安全、吃营养、吃健康”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5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 (20172030)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 (20142020) 》等规划,对营养健康产业发展进行系统部署,绿色有机食品,低糖、低盐、低脂“三低”食品,方便食品, 营养补充食品等营养健康食品发展迅速。

2.向高效、智能制造方向发展

在产业结构上,绿色制造、智能制造能力大幅度提高,新旧动能转化加快,推动食品产业从注重数量增长向提质增效转变、从粗放增长向更加注重集约发展转变、从开放引进向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转变、从高污染高消耗向更加注重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转变。

在产业形态上,工业云、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工业革命的技术在食品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流通消费等领域深度应用,食品工业与教育、体育、文化、健康、养生、生态、科普、农业、医药、养老、社区与农村建设等行业深度融合。

4.3.2物流业

4.3.2.1行业概述

经过三十多年发展,物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现代服务业。2013年,中国物流市场规模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201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252.8万亿元。2017年,全国铁路货物发送36.89亿吨,公路货运量368.69亿吨,水路货运量66.78亿吨,民航货邮运输量705.80万吨。全国铁路货物周转量26962.2亿吨公里,公路货物周转量66771.5亿吨公里,水路货物周转量98611.3亿吨公里,民航243.5亿吨公里。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126.72亿吨,全国规模以上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为2.38亿TEU(标箱),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400.6亿件,快递日业务量突破10974万件。铁路货物发送量、铁路货物周转量、公路货运量、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快递量均居世界第一,民航货运量居世界第二。

在规模快速扩展的同时,物流能力有很大提升。2017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5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77.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3.65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全国内河航道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1.25万公里;全国规模以上港口万吨级泊位达2366个;全国民航机场达到229个。截至2016年底,全国营业性通用(常温)仓库面积达近10亿平方米,各种类型的物流园区不断涌现。物流基础设施的大发展为物流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8年,我国全年社会物流总额为283.1万亿元,同比增长6.4%,增幅较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全年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7万亿元,可比增长22.8%,远高于社会物流总额平均增速。全年工业品物流总额256.8万亿元,占社会物流总额的90.7%,较上年可比增长6.2%2018年,全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3.3万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中国已经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物流大国和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中国物流业规模虽大,但绩效并不理想。大而不强、全球连接能力弱、现代化程度不高,物流成本偏高、质量效益不佳,中高端、体系化、集约式物流服务与供应链服务等严重不足,传统运作模式难以为继等问题突出。“十三五”及未来更长时期,中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全球化、绿色化进程将深入推进,物流业发展的需求、技术供给、制度、资源环境以及国际格局会发生重大变化,要求中国物流业朝着安全、高效、便利、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绿色化、全球化等方向发展

4.3.2.2发展趋势

1.向智慧物流方向发展

物流互联网全面连接物流资源,推动物流“在线化”发展。2018年,全国动态监控货运车辆超过570万辆。菜鸟启动物流物联网(IoT)战略,推动物流数据化转型。物流大数据加快应用,顺丰联合多家公司成立供应链大数据平台,深度挖掘行业数据价值。物流无人技术逐步推广,部分城市开展无人驾驶货车道路测试,“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无人配送、无人码头”等创新应用走在世界前列。“语音助手、单证识别、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应用,区块链技术应用在物流行业开始启动。物流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速。流程可视化、操作自动化和决策智能化水平成为重点。“互联网+”物流促进“协同化”模式创新。无车承运试点企业取得积极成效,骨干物流信息平台加快发展,产业“平台化”趋势显现。以中国外运为代表的物流企业开启智慧物流战略,以全面数字化转型为基础开展运营模式、商业模式、组织模式的全方位重构,推出“运易通”等一批社会化物流平台,推动产业智慧化转型之路。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加入智慧物流行列,“数字驱动、协同共享”的产业生态体系逐步完善,产业互联网迎来快速发展期。

2.经济规模与贸易扩张、结构转换与升级给物流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中国未来一、二十年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由此将成为物流需求增量和物流市场规模最大的国家。未来一、二十年,中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工业体系仍将有较大发展,大宗能源、原材料和主要商品的大规模运输方式和物流需求仍将旺盛。同时,产业结构将从“二、三、一”进入到“三、二、一”阶段,服务业和工业一道共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变化和逐步升级,生产方式的变化,将带来“短、小、轻、薄”商品以及小批量、多频次、灵活多变的物流需求快速增加。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贸易巨人,中国与主要经济体、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会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物流规模会有更大扩张。中国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国家,中产阶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广大居民消费的水平、心理、方式和结构的变化,要求物流发展更加注重服务质量、效率、品牌、特色、个性和体验,基于更高时间和空间价值的物流需求会越来越大。初步估计,2020、2030年电子商务产生的日快递量将分别突破1亿件和2亿件。向工业化后期迈进将使综合物流成为时代潮流。

3.供应链将会加快发展

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有利于加速产业融合,深化社会分工,提升产业集成和协同水平;有利于加强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的有效对接,降低企业经营和交易成本,促进供需精准匹配和产业转型升级;也有利于交通物流企业更深更广地融入全球供给体系,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落地,打造全球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全新动能。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部署供应链发展有关工作;十九大报告中又重点指出,要在现代供应链领域培育新增长点。中国物流业将加快向现代供应链发展的步伐。

4.3.3食品流通业

4.3.3.1行业概述

我国食品商贸流通业主要包括超市、农贸市场、电商销售平台、小卖部等业态。

超市在我国已经40多年的发展历史了,被广大消费者长期喜爱和关注。随着越来越多的泛90后开始组建家庭,拥有孩子,成为主要的消费群体,用户体验、效率、食品安全、生鲜、一站式将成为超市未来的关键词。

过去简陋、粗放式的农贸市场正逐渐的从我们的城市中、周边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整洁、电子化的新式便民市场。追溯已经成为这些市场中的一种现象,未来的还会有更多的想想空间。

2012年开始至今,各家电商平台都投入巨资打造生鲜体系,食品安全、冷链、效率,是电商平台发展包括生鲜产品在内的食品电商关键字。

京东、阿里抢线下终端。新零售、电商网络下沉……。2017年阿里与三江购物、百联集团、高鑫零售、银泰商业达成合作;2017年腾讯与永辉超市联手开设“新零售”实验;2017年京东与沃尔玛、永辉超市合作零售体验店;2017年苏宁进军终端零售推出苏先生。阿里入局大润发,腾讯联手家乐福、华润万家……,未来街边的各类小卖部将会逐步品牌化,成为某些平台、品牌的线下终端店。

4.3.3.2发展趋势

无论是上述哪种类型的食品流通企业,未来都将会走向优化供应链、增强用户体验、信息化、安全可信的方向。

4.3.4追溯大数据

4.3.4.1行业概述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发达,信息流通,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生活也越来越方便,大数据就是这个高科技时代的产物。“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追溯大数据是企业在日常经营中自然行成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大数据,经过专业研究分析后可用于企业决策、产品设计、市场规划、营销管理、供应链金融等多个方面,对企业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3.4.2发展趋势

随着追溯体系的进一步普及和升级,追溯大数据将成倍的增长。依托标准体系行成大量的、有价值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大数据。这些追溯大数据将会被行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加以应用。如:

1.企业决策

2.供应链优化

3.营销管理

4.市场规划

5.供应链金融

……。

4.4技术支撑(产业)分析

4.4.1标识

标识(zhì)是指记号,符号或标志物。用以标示,便于识别。在追溯体系中,标识是指为追溯对象赋予的唯一识别符号。目前常用的追溯标识手段有产品或包装物上直接赋码(激光、喷码等)和物理附着码(印刷码、RFID电子标签等),生物识别技术正在研究实验中。

1.喷码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对喷码机的需求越来越多,消费者对产品信息的标注和要求越来越高,一些法律法规也有相应的规范和管理。喷码技术作为标识及识别技术的一种,可用于喷印生产日期、批号、条形码及防伪标记、中文字样、商标图案,具有标识清晰、不易磨损、适合高速生产等优点,可应用于食品、饮料、酒类及医药、车辆等行业,对生产和管理具有促进和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会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树立产品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国外品牌如美国伟迪捷公司、英国多米诺公司、法国依玛仕公司、日本日立公司等企业生产的喷码机已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等行业。欧洲的喷码机市场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便保持着每年15%-50%的年增长率,最近几年也保持着10%左右的高速发展水平,而中国近年来的喷码机市场年增长率也在30%左右。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公司有北京科诺华、北京金诺、上海镭德杰等,高校研究和企业自主研发将会为国产喷码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随着中国信息产业发展,中国的标识行业将会继续迅猛发展,喷码机的应用将会会拓展到更多行业。

喷码技术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为企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很大方便,随着喷码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给喷码技术的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随着新产品、新技术,当前喷码技术的发展主要有以下趋势:1)操作简单,稳定可靠;2)维护简单,运行成本低;3)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4)绿色环保。

2.激光码

激光赋码技术相对于油墨赋码来说是一种更先进的技术。据调查,激光赋码技术近年的发展非常快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除了普通标识信息标注功能外,激光赋码技术的防伪功能较为显著。激光赋码设备在中国市场上发展趋势迅猛。激光赋码设备正以其高速、高可靠性、运行成本低廉、安装操作简便和条码印制精密的特点而日益赢得广阔的市场。

激光赋码相对于喷墨赋码来说,喷印的字迹不可擦除,除非破坏产品的表面,这是激光赋码机的长处,激光赋码具有一定的防伪功能。

3.可变信息印刷标签

可变信息印刷标签在物流、食品追溯、票证、奖券等领域已经有了大量的应用,技术成熟,产业链成熟、稳定。

可变信息标签不仅具备传统标签的功能,同时它还可以给每一件产品标示一些唯一的信息, 用来跟踪每一件产品生产、管理、运输和流通。这些唯一的产品标示信息主要有产品的批号、序号、条码等。可变信息标签常用于前置赋码,与在线赋码的激光或喷码相比,其质量稳定、美观、有效存储信息量大、成本相对较高。

4.RFID电子标签

射频标签是产品电子代码(EPC)的物理载体,附着于可跟踪的物品上,可全球流通并对其进行识别和读写。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作为构建“物联网” 的关键技术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关注。RFID 技术最早起源于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用于辨别敌我飞机身份,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商用。RFID 技术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美国国防部规定 2005 年 1 月 1 日以后,所有军需物资都要使用RFID 标签;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建议制药商从 2006 年起利用 RFID 跟踪造假的药品。Walmart,Metro 零售业应用 RFID 技术更是推动了 RFID 在全世界的应用热潮。RFID 技术应用分布在身份证件和门禁控制、供应链和库存跟踪、汽车收费、防盗、生产控制、资产管理。

RFID技术在食品追溯中有较好的应用,贵州茅台、五粮液在酒类防伪、追溯、物流管理中大量使用RFID,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生物识别

所谓生物识别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纹、脸象、虹膜等)和行为特征(如笔迹、声音、步态等)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生物识别技术比传统的身份鉴定方法更具安全、保密和方便性。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具不易遗忘、防伪性能好、不易伪造或被盗、随身“携带”和随时随地可用等优点。

每个追溯对象都有其唯一生物纹理特征,目前有一批科研人员正在研究将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到追溯体系中。

4.4.2传输

追溯的标识数据赋码、识别需要通过专属网络或互联网传输到指定位置。近几年来的通信网络技术服务行业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通信网络技术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已达664亿元,2012年中国通信网络技术服务行业市场规模突破1000亿元。2015年时中国通信网络技术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至1914亿元,到了2016年中国通信网络技术服务行业市场规模超2000亿元,截止到2017年中国通信网络技术服务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2669亿元,同比增长16%。预计,未来5G的发展和普及会促使通信网络技术服务规模继续扩大。

4G时代,满足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通信需求;而5G时代,除了对用户体验速率、连接数密度、流量密度、时延、峰值速率、移动性等方面均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连接需求正在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扩展到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万物互联将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万亿级新市场。

5G将大幅度推动我国追溯体系的快速发展。

4.4.3安全

追溯技术的安全主要涉及编码体系知识产权风险、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风险、追溯数据存储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1.编码安全

信息追溯对象的编码规则标准化是其追溯系统互联互通、追溯数据共享识别的基础,是其市场竞争力的前提保障。随着追溯体系的发展,编码的相关标准将被越来越多的系统使用,编码标准为追溯体系编码提供了基础和安全保障。

2.身份安全

数字证书是网络世界中的身份证。可以在网络世界中为互不见面的用户建立安全可靠的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关系的建立则源于PKI/CA认证中心,构建安全的PKI/CA认证中心是至关重要的。数字证书是一个经证书授权中心数字签名的包含公开密钥拥有者信息以及公开密钥的文件。最简单的证书包含一个公开密钥、名称以及证书授权中心的数字签名。数字证书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只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有效。

数字证书具有安全性、唯一性、方便性等特点。数字证书技术已经成熟,在银行、第三方支付、电子商务、电子合同等领域大量应用。数字证书可以为食品供应链中的信息追溯提供身份确认、数据保真等提供保障服务。

3.存储安全

第三方专业云服务为数据存储提供安全可靠的存储环境,区块链为数据存储提供了进一步的技术保障。

4.4.4存储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 Balance)、热备份冗余(High Available)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

云计算特点如下:

1.超大规模

“云”具有相当的规模,Google云计算已经拥有100多万台服务器,Amazon、IBM、微软、Yahoo等的“云”均拥有几十万台服务器。企业私有云一般拥有数百上千台服务器。“云”能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我国本土化的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金山云、华为云等规模巨大,专业实力强大。

2.虚拟化

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所请求的资源来自“云”,而不是固定的有形的实体。应用在“云”中某处运行,但实际上用户无需了解、也不用担心应用运行的具体位置。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个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来实现我们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级计算这样的任务。

3.高可靠性

“云”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使用云计算比使用本地计算机可靠。

4.通用性

云计算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在“云”的支撑下可以构造出千变万化的应用,同一个“云”可以同时支撑不同的应用运行。

5.高可扩展性

“云”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

6.按需服务

“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你按需购买;云可以像自来水,电,煤气那样计费。

7.使用成本较低

由于“云”的特殊容错措施可以采用极其廉价的节点来构成云,“云”的自动化集中式管理使大量企业无需负担日益高昂的数据中心管理成本,“云”的通用性使资源的利用率较之传统系统大幅提升,因此用户可以充分享受“云”的低成本优势,经常只要花费几百美元、几天时间就能完成以前需要数万美元、数月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

4.5总结

食品追溯体系发展势头良好,随着5G的普及信息追溯体系必将迎来新的跨越式发展。传统食品加工业、物流业、食品流通业的产品、服务、业务模式升级都需要信息追溯的支撑服务,用户基数大,潜在市场需求规模巨大。当前追溯专业技术服务商规模小、数量少、行业分工尚未形成、行业龙头尚未出现,食品追溯行业机会多,想象空间大。追溯大数据的应用需求已经初现端倪,随着食品追溯行业的快速发展,基于追溯大数据供应链金融服务、供应链优化咨询服务、产品设计服务等各类专业服务将接踵而来。

 

参考文献

[1] 张嘉伟.基于大数据的食品追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数字通信世界. 2019-03-01.

[2]安晋静,郑立荣.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食品安全导刊 .2018-03-25.

[3] 樊留强,惠延波.喷码机的研究与应用.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0-17.


来源:中国食品行业追溯体系发展报告(2018-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