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追溯体系长路漫漫
发布时间:2014-07-10
用手机一扫,便知道商品的“出身”,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是建立信任的一个途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打“追溯牌”,二维码成为产品包装的一部分。 然而,在长期从事食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栾坚看来,大多数“追溯”标签扫出来的信息只是产地、加工工序等,还不能算真正的可追溯。 作为山东省青岛市商务局蔬菜副食品办公室副主任,栾坚2009年便开始酝酿肉类食品追溯体系建设,他深知食品“追溯”工作叫起来响,做起来难。 自200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提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以来,关于食品追溯工作的文件几乎每年都下发,发文部门有国务院、农业部、商务部、工信部、财政部等。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4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仍然包括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 随着文件的下发,追溯体系的试点工作逐步推进。然而,10年食品追溯体系建设到底取得了哪些成效?何时才能真正实现食品“全程可追溯”?《民生周刊》记者进行了采访。 追溯项目上马 2004年,农业部开始在北京、天津、上海等8个城市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试点工作。2008年,农业部“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正式立项,获得国家财政资金支持。据了解,目前农垦追溯系统覆盖了全国28个省市。 工信部于2013年5月发布《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旨在促进全国食品工业建成统一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6月14日,工信部“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平台”在呼和浩特启动。据悉,蒙牛、伊利、完达山、三元、茅台、五粮液6家试点单位纳入该平台系统。 从2010年开始,商务部、财政部持续推动大中城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上海、重庆、大连、青岛等10个城市成为首批试点。目前,已经有4批、50个城市成为试点,基本涵盖省会城市。 6月10日,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司长常晓村在第六届食品安全论坛上介绍,第一批试点主要是沿海一些重点地区,目前已经投入运营;第二批已经建成,第三批正在建设,第四批已经启动招标项目。 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上海、杭州、青岛、成都等前两批20个试点城市在6141个流通企业顺利建成追溯体系。 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青岛自2010年开始抓“一荤一素”菜篮子产品,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已在375个单位建成运行,覆盖13家生猪定点屠宰企业、3处农产品批发市场、42处农贸市场、52家大中型生鲜超市等。在2013年9月商务部的验收中,青岛的验收成绩全国排名第一。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栾坚强调,“追溯体系的建设其实是管理流程的再造。”他介绍,青岛的蔬菜、肉类产品从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一刻起,便进入了追溯系统。在进行农药残留、瘦肉精等检测后,所有肉菜类产品的信息,包括品种、产地、经营者信息、数量等,都要录入系统。而每位肉菜经营者都要实名办理一张IC卡,即肉菜流通信息卡,每个交易环节都离不开这张卡。 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者的货物信息储藏在IC卡中,农贸市场的摊主进货时同样持有一张IC卡,交易时一插卡,他所批的肉菜信息便存入卡中。农贸市场的摊主零售时也要在终端交易机上插上流通信息卡,交易信息会记入卡中。而肉菜进入超市后,溯源信息会随即进入超市的电子结算系统,并生成特有的追溯码。设置在农贸市场或超市的溯源式电子秤也是交易终端的一部分,交易时会打印出附有追溯码的电子小票。 追溯交易一体机、溯源式电子秤等都是特意为溯源系统开发的设备。“但最关键不是电子秤这些设备,而是背后的计算机系统。”栾坚告诉《民生周刊》记者,电子秤连着电脑,交易信息会同时被传输至网络平台。通过互联网,不同节点的流通、交易信息都被实时上传至城市中央数据库。 这些实时上传的交易数据汇总后,会形成报表,供进一步分析。在栾坚看来,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这些数据能帮助监管部门迅速找到源头。而消费者拿到交易小票后,登录青岛市肉类蔬菜流通管理平台,输入追溯码,就能查看肉菜的产品及流通信息。 难在源头 在各部委试点的推动下,很多企业开始了追溯体系的建设。在一些试点城市,沃尔玛、家乐福、欧尚等大型超市里经常能看到食品追溯查询终端。也有一些企业以“可追溯”标榜品质,开始在产品包装上贴可供手机扫描的二维码。 但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查询到的信息无法满足需要。比如肉类、蔬菜,往往只有部分纳入追溯试点的产品能查询,查询后只能看到交易环节信息,却看不到养殖、种植过程信息。目前,农产品进入批发市场前的信息很难追溯。“不是我们不想追溯,这一块不在我们这里,归农委管。”栾坚说。 这也是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的烦恼。上海从2005年便开始食品流通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的探索,目前追溯品种已经覆盖猪肉、蔬菜、牛羊肉、粮食、水产、禽类等6大类,并向酒类、乳制品、食用油等拓展。 6月17日,在商务部组织的“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成效展 ”上,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展示了该市信息追溯系统流程,通过扫描条码、二维码及输入20位追溯码可查询溯源信息。 上海商务委员会的计翔介绍,二维码还在欧尚等超市试点,这种查询方式将更加便捷,但需要的配套技术更多。《民生周刊》记者用手机扫描了一个肉类样品,显示的信息包括上游基地名称、屠宰场、批发市场、超市商户等。 计翔告诉记者,大型种养殖基地能够提供追溯信息,但中国农业以散种、散养为主,很难提供详细的种养殖记录。“消费者从追溯码里最想看到就是这部分信息。”他透露,上海市商委与农委的领导曾就此进行过协调,但结果如何尚不清楚。 “烧钱”的事 为了解决源头控制问题,一些企业选择了做全产业链。 “投入。”谈到食品追溯系统建设,中粮集团副总裁万早田向《民生周刊》记者强调:“要建一个很好的信息系统。”而建立信息系统,技术上要有投入,资金上也要有投入。 中粮集团2009年提出打造全产业链战略转型后,开始建设食品安全管理系统。经过3年时间,一个电子化、信息化的管控系统基本建成,追溯系统是其中的一部分。目前,中粮的肉类、红酒、乳品已经实现可追溯。 “过去可追溯也可以做到,但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记录的,容易有误,不是一个信息系统。”万早田说。在他看来,食品链条一般都比较长。比如猪肉,养殖是一个环节,屠宰是一个环节。“这些环节都要串起来,如果各做各的,最后就保证不了。” 而且,母猪的养殖、饲料的提供方式不一样,养殖模式就不一样。追溯系统也要随之调整。中粮现在采用的是从饲料原料开始,都由自己控制。万早田认为,如果不这样做,就很难实现追溯。 万早田透露,就肉类的追溯系统的建设,中粮已经投入了2000万元。他说,红酒追溯比肉类简单,只有葡萄种植、收货、酿酒几个环节,成片的葡萄园比较好管理,追溯系统投入也少些。乳品追溯投入比肉类还多,因为源头更难控制。 伊利集团奶粉事业部高级质量经理张晓东介绍,伊利集团婴幼儿奶粉追溯体系项目投入人员680人,投入资金已超过3000万元。 澳优乳业执行董事、常务副总裁刘跃辉透露,澳优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从2011年6月开始启动,已投资2000多万元。“这是烧钱的事,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有些企业并不愿意做,应该由政府来推动。”栾坚说。 而万早田认为,追溯系统建设主要应由企业承担,政府根本无法承担。但现在企业各做各的,延长了探索时间,对资源是一种浪费。“政府可以组织企业进行沟通,相互吸收好的方面,制定一个标准在全行业推广。” 追溯标准将出台 万早田期待的标准修订工作已经启动。 据《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受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委托,于2013年底起草了国家食品安全信息平台框架设计方案,正在联合有关技术机构进行食品安全追溯信息指标体系和风险预警模型研究。 6月19日,食品安全追溯信息监管指标体系与风险预警协同治理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围绕如何制定食品安全追溯信息标准、建立婴幼儿配方乳粉电子追溯体系等展开研讨。会上,五大食品行业追溯标准被纳入研究范围,包括婴幼儿配方乳粉、植物食用油、饮用水、酒类(白酒、葡萄酒)、肉制品。 “追溯体系能够提高企业的内控能力,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信息技术部主任肖辉说。他希望,在重点监管行业建立国家电子追溯信息化标准。 食品安全追溯信息指标体系研究课题负责人之一,中融博信(北京)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敏认为,所有食品都应该要求可追溯,但只有部分食品行业需要建立统一的追溯标准。欧盟2001年开始在成员国内部建立牛肉产品追溯系统,2002年进一步将追溯范围扩大到全部食品。但截至目前,欧盟建立强制性追溯和标签标准的只有牛肉产品和转基因食品。 国家食药总局信息中心处长陈锋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婴幼儿配方乳粉电子追溯体系标准计划在年底前完成初稿。其他类食品追溯标准的完成时间则要根据调研、协调的实际情况而定。而标准的实施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时间,需要先开展试点。 事实上,不仅农业部、商务部、工信部在建追溯体系,广东、上海等一些地方政府也在开建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各地方信息采集的要求不大一样,下一步我们会尽量协调,让各省追溯系统相互间不冲突,而且能相互借鉴,让追溯平台更完善,为国家标准打下基础。”陈锋说。 韩敏认为,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应该归食药总局统一管理。“如果一个企业要为几个追溯平台各上传一套数据,那么企业的负担将会很重。”韩敏说。她认为建立标准必须坚持统一性原则,在相关部委已有的追溯信息数据基础上,形成统一规范,建立统一信息平台、数据库、编码、标识等。 飞鹤乳业公司信息化管理部经理崔启佳担心,“国家标准会不会推翻企业此前所做的工作?”对此,陈锋强调,对于此前的食品追溯工作,将采取继承、消化的态度,不会推翻企业此前所做工作,避免重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