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平台成食品业质量管理新帮手
发布时间:2014-03-25
我国食品企业90%以上规模较小,从业人员缺乏质量管理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能。对此,日前,在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委员提出,应该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来实现食品行业的“快管理”模式。这一提法引发了行业关注。业内人士则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目前,“快管理”模式已在行业逐步推广,例如由国内几十家行业机构共同搭建的食品业质量管理在线服务平台就已在全国多地运行。
行业呼吁“快管理”
日前,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建议,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切实推动食品安全监控快速反应能力,提高质量管理效率。
“其实利用互联网平台对食品质量进行快管理已经在行业中推行”,全国质量监管重点食品检验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尹建军向记者透露,如国内首个食品业质量管理平台“质标通”就是针对我国食品行业,协助监管人员做到“快速获取”、“快速判断”、“快速处理”。
据悉,“质标通”对食品行业的标准及法规进行梳理,汇总最新食品安全信息、社会舆情信息、食品安全分析报告等,可以协助企业和监管部门对产品质量进行快速判定、分析。
2万条生产标准实施难
众所周知,近年来,不断曝出的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等丑闻,让行业形象严重受损,众多国内食品企业深陷诚信危机。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食品行业并非无法可依,据不完全统计,与食品企业相关的标准有2万多条,其中仅食品安全标准就已达到数千条,但为何“在确保食品安全方面仍然面临很大问题”呢?
一家小型食品企业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我国现有食品生产经营者1000多万户,但大多为小企业,很多企业不仅自身安全管理意识和能力需要加强,而且普遍缺乏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能。”
而政府监管人员则既要掌握和持续跟踪各种法规标准要求和变化,又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还要及时了解各种风险预警信息,工作量之大也是难以想象的。
引入网络平台成行业趋势
雀巢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接下来,在食品质量管理中引入网络平台将是行业趋势。
上述负责人进一步介绍:“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可分为"有意"与"无意","有意"就是明知故犯,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掺杂使假等行为;而"无意"则是主观上不想违法,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参与者的知识和认识水平不够或实力问题导致的技术能力低下、管理水平不高而造成的质量安全问题。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食品行业的直接参与者中,"无意"群体远远大于"有意"群体。”
据悉,小食品企业普遍资金实力不高、人员素质偏低、技术人员不足且流动性较大、工艺技术相对落后,就算对大型食品公司来说,要花费大量的费用对各方面人员进行系统的、持续的培训,也是不小的压力。以“质标通”为例,在网络平台上无论企业还是监管部门都能快速找到需要的食品安全信息、标准法规、检测方法等。
而一位不愿具名的食品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目前一些地方监管部门已建立动态监管平台,要求企业把原材料、生产过程录入,进行远程监管。希望通过互联网,真正实现食品安全的“快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