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信心恢复难一蹴而就 中国奶企当自强
发布时间:2013-10-08
2008年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一度让消费者对中国乳品的信心跌至谷底,而这之后中国乳品企业加快了整改的步伐,在国家质检部门严格抽查及国外乳品越发猛烈的冲击下,艰难的寻找着自强之路。五年过去了,中国乳品企业都做了哪些工作,又能否挽回消费者对于国产乳品的信心呢?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蒙牛乳业的总部,奶源管理系统技术总监周鑫宇向记者讲述了三聚氰胺事件后,企业内部对乳制品安全生产的反思。“九几年的时候,国家就号召大家都开始养牛,把养牛算成一个扶贫项目,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嘛。到08年的时候,出了三聚氰氨,单纯的数量增加,因为把数量放在第一位,质量就放后了。整个奶业其实三聚氰氨之后,大家都反思为什么出这样的事,我们过程中犯了哪样的错误。因为包括我们的奶站这样的模式都是我们国内自己创出来的,因为以前只是收奶,就把到工厂这一关是有问题的。那怎么办?整个乳品企业要把管理往前挪,挪到奶站。” 周鑫宇介绍,目前,蒙牛奶源管理团队有大约3000人驻守在各个奶站,从挤奶、清洗、贮存、运输等多个环节帮助奶农把好质量关。而传统奶站收奶的方式也正在逐渐被标准化、规模化的牧场所取代。目前,蒙牛、伊利两大奶企90%以上的奶源都来自规模化养殖的牧场,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实行可追溯的监管并提高牛奶的质量和单产。为了寻找更好的奶源,伊利集团甚至将奶源基地建到了国外,伊利集团副总裁张剑秋介绍,伊利的新西兰奶粉基地预计将于明年7月正式竣工投产。“去年我们在新西兰投资了11个亿,已经开工建设了,年产4.7万吨的配方奶粉基地。新西兰大家知道,有非常好的天然牧场,有传统的养殖经验,而且他的奶源非常好,自然条件也非常好。这样能够补充我们对某些区域原料奶短缺的问题。也更好地通过怎么建厂,不断地去学习和借鉴,一些传统的,具有经验的国家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怎么样去管理奶源,在生产过程当中,怎么样去把控质量。” 除了优质奶源的建设与监管,我国的奶企还在致力于打造乳品生产全链条的质量管理体系。蒙牛乳业副总裁 王滟松 介绍说在产品流入市场后,监管仍在继续。“还有一个改变,这个学习大公司的改变,就是每个月都会把我们所有工厂在市场售卖的产品随即抽样回来,回到中心实验室进行检测,全方位的看食品安全指标、理化指标、包装完整性所有的内容。而且形成打分制,每个工厂我都有分值,这样的话也会对各个工厂的产品形成一个第三方监管。实现整个产业链层层的过程控制、层层的检验保障。” 通过不断的整改、学习、创新,中国奶企正一步一步走向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但消费者是否买账,仍需要时间的检验。奶业专家王丁棉 也为中国奶业如何挽回消费者信心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全中国现在奶业最大问题不是在奶源不是在产品加工,不在生产技术,不在设备,不在检测,重大问题在消费者信心。其实很简单,对牛场养殖以及饮品加工进行全天候的视频监控、时时监控,把整个过程告诉消费者,我管到什么程度,用了什么手段,他们加了一点东西我都知道了。还有二维码的问题,任何一个消费者、任何一款牛奶随时能够通过二维码或者其他信息追溯到牛奶在那个工厂哪个牛场生产。还有一个更大问题就是,近两三年内每一个厂家不管你是伊利还是蒙牛绝对不能发生什么生产日期过了再重新改日期再卖这一类的丑闻以及食品安全事故,你三年内不出,消费者知道你做了工作,他信心自然就回来。” 显然,消费者信心的恢复不可能一蹴而就,伊利集团副总裁张剑秋也表示,中国乳品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安全生产不仅仅是企业的责任,更需要整个行业的努力。“现在的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某一个行业,在某一个国家出的某一个问题,对整个的行业可能都会产生影响。比如说我现在不希望我们中国的任何一家生产企业出问题。但同时我也不希望国外的相关从事这个行业的出问题。有些消费者认为国外的奶粉也出事了,那这奶粉没法喝了。对于我们来讲,是又一次的警醒。天天都在‘3·15’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