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业专家:对恒天然检测周期感到费解 两三个月足够了
发布时间:2013-08-12
业内预计,涉事的多美滋、雅培、可瑞康在未来4个月中可能会流失10亿?15亿元的销售额,但国产品牌借此机会则最多只能瓜分1亿?2亿元,剩余的还是会被其他国外品牌抢走
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集团(以下简称恒天然)成为最新的乳业丑闻主角。
2013年8月5日,恒天然CEO西奥·史毕根斯在北京召开发布会解释,由于该公司位于新西兰北岛一家工厂的临时管道不经常使用,清理措施不够,导致2012年5月生产的38吨浓缩乳清蛋白可能被肉毒杆菌污染。
时隔一年有余,这38吨产品早已分销出去,终端产品一时难以确切追溯,风险被扩散。
已知的信息是:其中20吨已经销售给Vitaco、娃哈哈、可口可乐三家饮品公司,以及三家动物饲料公司;剩下的18吨则被恒天然自己的两家工厂用来生产基粉(用于生产婴幼儿营养品),这又导致达能旗下多美滋、雅培两家婴幼儿营养制品公司牵涉其中。
不知不觉间,恒天然推倒了一副多米诺骨牌,而尽头在哪儿,还没人知道。
知情而迟报
2012年5月的浓缩乳清蛋白,2013年3月检出梭菌属微生物,2013年7月31日确认肉毒杆菌及其污染源头。
2013年8月2日,恒天然对外发布受污染消息;8月3日,恒天然在新西兰举行发布会公布详情;8月4日凌晨,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开始发布紧急消费警示。
而据本刊了解,8月3日晚上国内的相关企业已准备好了应对媒体可能的询问。
8月5日中午,西奥·史毕根斯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向中国人民以及世界各地受到影响的人民表示最深切的道歉”。他称已识别并且发现市场上90%受到影响的产品,其余10%正在召回的过程中,未来48小时之内,相关的产品将会得到召回。
新西兰总理约翰·基也在8月5日宣布成立专案组处理乳制品受污染的事件,彻查恒天然危机处理过程。约翰·基还指责恒天然知情而迟报,对其放任问题产品过关感到吃惊。而就在2013年4月12日的首届“中国-新西兰伙伴关系论坛”上,约翰·基还在不遗余力地为恒天然背书。
这也难怪。以恒天然为主的新西兰乳制品出口占该国总出口额的1/4,中国近年来则频频超过澳大利亚成为新西兰最大贸易伙伴。在乳制品消费领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市场。牛奶消费支出在过去五年更是增长了90%。
新西兰婴儿奶粉出口商协会也批评恒天然没有坦白交代,导致市场谣言冲击了同行的商誉。恒天然高管则辩称“检测需要时间和周期”。
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从发现到界定病毒,再到确认源头,两三个月时间足够了。”
西部乳业协会秘书长王伟明也感到时间太长,有些费解。
一向冷静的新西兰媒体则罕见地使用“不可接受”、“令人震惊”、“令人惊恐的牛奶”这样的字眼。
8月5日下午至晚间,香港牛栏和美国雅培公司先后发布公告称召回“疑涉事”相关批次产品。国家质检总局表态,对恒天然集团相关产品的叫停无限期,直至事件影响确认或问题解决。
此前中国进口的乳清粉等产品,因为数量很大,在通关的时候一般采取抽检方式。2013年6月底,工信部针对婴幼儿奶粉的“双提行动”方案公布时,乳清粉一项被要求批批必检。
然而“建立食品企业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作为“双提行动”主要工作之一,其推进日程还处在试点前阶段,到2014年该体系才能在乳制品行业率先建成。
此外,新版《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提出的进口乳品商黑名单制度也还在具体讨论之中。
“三聚氰胺事件”的最大受益者
中国股市投资者对恒天然事件有些“幸灾乐祸”,国内非新西兰奶源的奶粉股价在8月5日普遍走高。但是,恒天然及新西兰政府的危机应对,似乎很快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经历了8月5日的重挫之后,8月6日其股价就开始小幅回涨。
恒天然在中国市场扎根30余年,由于2005年收购三鹿集团43%的股份,早在2008年,这家公司便曾卷入“三聚氰胺事件”,令其投资中国的策略在内部和外部都遭到了质疑。
之后,恒天然放弃了在中国的乳制品加工制造业务,旗下交由三鹿经销的安怡、安满品牌乳制品也淡出中国市场。
令人惊讶的是,“三聚氰胺事件”给恒天然造成的小小阴影很快散去。2009 年8月起,恒天然实施重返中国市场的长期计划,试图扩大其在中国本土牛奶全产业链的存在,逐步开始深层战略部署和业务拓展:一方面在牧场经营上继续加强布局,另一方面也在乳制品加工等环节蠢蠢欲动,将安怡、安满等品牌奶粉重新带回中国市场。
在牧场经营方面,除了2007年建立的恒天然唐山汉沽示范牧场外,又在河北省建设了两个牧场,并计划到2018年在中国年产10亿升牛奶。
此外,恒天然也在乳品原料、消费乳品、餐饮等业务上发力。该公司与中国一线市场众多饼屋、餐饮、酒店合作密切,为它们供应奶酪、奶油、黄油等高附加值产品。
中国市场似乎也早已忘记了恒天然曾经与三鹿的那段“情缘”。
“在2008年之后,恒天然一直扮演着中国奶粉市场宠儿的角色,至今其对华乳制品出口增长了5?10倍,成为最大的赢家。”北京普天盛道营销顾问机构总经理雷永军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王丁棉说,最近几年,由于占据新西兰乳制品出口份额97%的恒天然积极进取,新西兰在乳制品市场定价的话语权已经超过美国。
雷永军则对本刊表示:“恒天然2008年后基本在产业上发力,如果它在中国市场上展开资本运作,很快就能做出点事。”
国产奶粉借机反扑?
2008年之后,洋奶粉迅速蹿红,价格节节攀高,令一些国外市场观察人士感到惊讶。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乳制品进口仍将维持高速增长,预计全年进口量将接近11万吨。另有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中国奶粉进口量增长超过10倍。
目前,洋奶粉已基本垄断了中国的中高端奶粉市场。AC尼尔森发布的市场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中,美赞臣、多美滋、惠氏及雅培四大洋奶粉品牌的份额总计达到42.7%,在一线城市更是接近70%?80%。
也有诸多迹象表明,洋奶粉无论是价格还是市场形象都已过了巅峰。
国家质检总局2012年组织检测结果显示,洋品牌问题检出率高于国产品牌。从全国消协受理投诉情况分析,目前婴幼儿奶粉投诉中超过86%投诉涉及质量安全,其中六成是外资品牌。
西部乳业协会秘书长王伟明对本刊记者表示:“此次恒天然毒奶粉事件,以及近期外资品牌系列问题,给了国内企业一个绝地反击的机会。”
路透社称,随着越来越多的洋奶粉被查出问题,一直被诟病的中国国产奶粉将迎来难得的机遇。与此同时,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表示,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消费信心有所提升。
一些企业人士和行业观察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2013年国内奶粉市场有价有市。王伟明表示:“幸福来得太快了,国内企业似乎还没反应过来。”
雷永军预计此次涉事的多美滋、雅培、可瑞康在未来四个月可能会流失10亿?15亿元的销售额,但国产品牌最多也只能瓜分1亿?2亿元,剩下的还将被其他外资品牌抢走。
“国内企业还是没有准备好,消费者的信任是当前竞争中的首要问题。”雷永军说。
国家相关部门已经明确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提升行业集中度,准备两年内培育10家年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本土知名品牌和大型企业集团,将行业集中度提高到70%以上。
王丁棉则认为,“这些都不能改变目前洋奶粉的垄断地位,短期来看超越无从谈起。洋品牌根基强,抗风险能力强,不会倒下去。”
要改变这种局面,还是要靠奶源。
“乳制品行业的自有奶源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相对产量而言自有奶源比例其实是降低了。”西南民族大学畜牧系教研室主任魏荣禄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