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食品安全监管“智能化”
发布时间:2013-07-08
近年来,随着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塑化剂白酒等系列事件的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吉林省委、省政府为此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食品安全涉及多部门、多层面、多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信息化监管显得尤为必要,吉林省在此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全省工商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吉林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电子化管理平台,企业信息、售前备案、库存管理等实现了互联共享;省工信厅利用“吉林信用网”建立全省食品工业诚信平台,省质监局、省畜牧局也在依托国家总局建设食品安全信息化系统;由世界银行贷款的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已经启动,该项目将建成我国第一个从产地环境、到农业投入品、再到农产品生产过程和产品全链条监管的质量安全体系。    尽管吉林省各监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有了一些基础,但由于起步比较晚,建设水平不高,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记者在今年全省“两会”采访时发现,吉林省工商联、民盟吉林省委员会都在党派团体提案中不约而同地提到吉林省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问题。提案中指出,吉林省食品安全监管缺乏统一规划,各监管部门信息系统分割,信息不能共享,重复建设现象突出。由于各系统建设标准、数据格式、接口方式不统一,形成各自的“信息孤岛”和数据独立存放状态,信息综合利用困难,给协同监管造成障碍。此外,信息化在农村与初级农产品批发经销层面发展水平低,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技术基础薄弱;一些基层信息化建设严重不足,实时监管、传递数据、绩效考核等业务无法有效开展。    提案也同时发出呼吁,应尽快建立一个统一高效、资源整合、实时监管的食品安全监管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并由综合分析、电子追溯、咨询举报、监管执法、应急管理、检验检测、地理信息、诚信管理、政务与培训等9大部分构成。该平台通过对各监管部门独立建设的信息化系统进行整合完善,从而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跟踪管理,将人工巡查转变为在线巡查,将专项整治转变为全程监管。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吉林省既是粮食大省,又是肉、蛋、奶的生产大省。让吉林省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尽快完善起来,使吉林生产的食品成为高品质、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三高”产品;建立起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为广大市民营造更加放心、更加优良的消费环境,从而打造生态型、食源型、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大省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