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安全改革试点市渭南,有毒假鱼翅是如何造出来的
发布时间:2013-06-03
5月30日,渭南市公安局临渭分局局长王存孝和专案组民警研究如何进一步深挖特大毒假鱼翅案。
5月16日,渭南警方摧毁了一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假鱼翅的犯罪团伙,截至5月30日,抓获从事倒卖有毒原材料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嫌疑人21人,现场查获900余公斤有毒有害成品假鱼翅丝,该团伙先后累计加工生产有毒有害假鱼翅12.5吨,卖出11吨多。毒假鱼翅是如何造出来的?案件如何被侦破的?假鱼翅流向了哪里?对此,记者进行了跟踪调查。
农家院里查获“高档鱼翅”
5月16日晚上10点,对于农村村民来说已是上床睡觉的时间。然而,在渭南市公安局临渭分局办公大楼里却是灯火通明,公安局长王存孝作为专案组总指挥正在等待“前线”的消息。分局治安大队大队长曹建国正带领80名干警分乘车辆悄悄来到东塬上的丰原镇胜利村九组,民警守住村里的主要出入口,一队民警悄悄摸向一户农家大院。
大院铁门紧闭,院墙有2米多高,透过门缝依稀能看到有灯光。分局治安大队食品安全中队中队长张六顺和指导员杨宏伟带领民警娴熟地翻过围墙,迅速控制了院内的3个人,一个生产有毒有害假鱼翅的大案浮出水面。
“抓获犯罪嫌疑人时,他们刚生产完假鱼翅丝,正准备熄灯休息。”张六顺说,现场查获生产的成品鱼翅丝900余公斤及大量用于制作假鱼翅的明胶、甲醛、冰雪融化剂等化学用品。根据黑窝点的台账民警算出该团伙先后累计加工生产有毒有害假鱼翅丝12.5吨,卖出的有11吨多。
民警对现场生产的成品假鱼翅丝、生产原料进行了扣押,并查扣了制造设备,查封了加工工厂,将现场正在加工生产假鱼翅的崔某、茹某、王某3名嫌疑人依法带回连夜进行突审。专案民警循线出击,又端了另一个黑窝点,先后将惠某等7人抓获归案。
“我们通过连续作战,又奔赴渭南城区、西安、临潼等地,将销售原材料、生产销售毒鱼翅、批发商等产销一条龙的犯罪团伙成员一一抓获。”分局治安大队副大队长刘晓谋说,“到5月30日,我们已抓获犯罪嫌疑人21人。”
今年3月底,民警在走访辖区发现一种从未见过的“新鲜鱼翅”,凭直觉认为这东西有问题,问商户也闪烁其词不提供进货渠道,为了不打草惊蛇,临渭公安分局决定让民警进行缜密侦查。
经过一个多月的跟踪调查,蹲点守候,办案民警初步掌握了位于城郊农村的有毒假鱼翅生产点。为了不引起周围群众的注意,黑窝点白天大门紧闭,晚上加紧生产。摸清情况后,临渭公安分局迅速成立专案组,第一时间展开侦破工作。此案得到临渭区党委、政府和渭南市公安局党委的高度重视,将此案作为市局督办案件,法制、刑警、治安等部门同步介入,临渭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协同配合,共同侦办此案。5月16日,将两个黑窝点一举端掉。
经查,2012年9月至11月,该团伙就在临渭区人民街道办张庄村一处农家院子生产毒假鱼翅,因为“技术”不过关,设备跟不上,生产出来的“鱼翅”不成形,只勉强生产出了一吨多的“鱼翅”。今年3月,该团伙把生产点转移到丰原镇胜利村,由惠某提供厂房和设备,崔某负责从西安购买加工原材料,并组织茹某、王某先后累计加工生产有毒假鱼翅11吨多。正当嫌疑人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场时,被“从天而降”的公安民警连窝端掉。
3小时生产900公斤“鱼翅”
5月30日,记者与公安民警一起来到位于临渭区东南面的“东源”,沿着弯弯曲曲的乡村水泥路走了半个多小时,来到丰原镇胜利村九组。道路两边是满眼金黄的小麦,一座座农家小院点缀田间,让人怎么也想不到这里还藏着生产高档“鱼翅”的黑窝点。
民警打开已被公安机关封存的农家小院,一进院内,就能闻见刺鼻酸臭的气味,民警介绍说这主要是甲醛的味道。院内停放着一辆用来运送“鱼翅”的农用三农车,三轮车上放着用来盖装鱼翅桶的彩布条,这样的三轮车在大街上跑肯定让人以为是收泔水的。走进生产车间,更是恶臭扑鼻,让人想不到代表“面子”和“档次”的鱼翅是从这种地方生产出来的。
走进厂房,地上随处扔着印有“海藻酸钠”、冰雪融化剂的空塑料袋,一间房子里还放着几袋看着亮晶晶的明胶,厂房内有一个搅拌机、一个大称、机器传输带、制鱼翅的磨具、十几个大桶,以及三个盛有甲醛的大池子。“抓获嫌疑人时我们还让其演示了一下生产流程。”张六顺说,锅炉的水烧热后,把明胶、冰雪融化剂、海藻酸钠等原料按一定比例倒入搅拌机搅拌均匀,然后像压饸饹一样用磨具把搅拌物压成鱼翅状,然后通过传输带放到甲醛池子里浸泡10个小时,送货时从池子中捞出鱼翅放入塑料桶内。
之所以要用甲醛浸泡,是起到保鲜的作用,平常状态下只能保存三天,而用甲醛浸泡后最少能保鲜10天。杨宏伟说,据犯罪嫌疑人交代,3个小时就能造出900公斤“鱼翅”。
民警用一根长木棒在池子中挑起一串有毒“鱼翅”,色泽、形状看起来和酒店的鱼翅并无二异。“被甲醛泡久了,原本应该很有韧性的‘鱼翅’已变得又滑又软,团成了一团,很难被挑起,刚查扣的时候,这些‘鱼翅’有几米长,很容易挑起来。甲醛泡久了,就成了这个样子。”张六顺说道。
从生产这些“鱼翅”的现场查获原材料来看,基本都是化学原料,没有任何植物性、食品性的原料,更与江河湖海沾不上边。比如甲醛为较高毒性的物质,在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上高居第二位,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这些毒鱼翅具体毒性有多大,正在等待权威部门的最终鉴定。”分局法制大队主任科员刘延兴说。
据嫌疑人交代,生产技术也是从别的地方学来的,设备也是从别的地方买来的。这说明按照这种方式生产毒假鱼翅的并不是个案,对此相关情况,公安机关正在进一步深挖之中。
真假鱼翅都别吃,为生态也为自己
“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犯罪嫌疑人能生产10多吨假鱼翅,并且大部分都销售出去,证明销路很好,市场需求量很大。”张六顺说。
在一些人看来,吃鱼翅是“高档次”、“有面子”的代名词,不仅是在大酒店请客吃饭,甚至在农村一些人家过“红白喜事”都拿所谓的“鱼翅”来招待人。
民警在查案过程中追查到一家农户家里“过事”时曾在餐桌上摆过这种“鱼翅”,民警问起味道如何,有无身体不适情况时,农户回答说:“吃起来味道还不错,就像是真的,吃得少也没感觉有啥异样。”
一位从事餐饮业多年的老板告诉记者,市场上大部分鱼翅都是假的,批发市场卖的干鱼翅几十元一包,也都是化学原料合成的,“能吃上真鱼翅很难,吃上假鱼翅是正常的,吃上毒鱼翅也不要奇怪。”
假鱼翅的利润也是相当惊人的。据警方介绍,犯罪嫌疑人生产出来的毒假鱼翅成本只有0.8元左右,卖到批发市场的干菜店价格最少是1.6元,干菜店再往外卖就得四元左右,再到餐馆或者酒店,那价格就不知要翻多少倍了,所以每个环节的利润都是成倍的增长。
从目前的侦查情况来看,该团伙将生产出来的假鱼翅分别销售给郝某、黄某、惠某、张某、钱某等人,这些中间商又将假鱼翅转售至西安、渭南等地,牟取非法暴利。对于这些有毒假鱼翅的最终流向,渭南警方还在进一步调查,并将一追到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一特大假鱼翅案之所以有其存在的土壤,暴露出职能部门在监管上的漏洞,比如现代物流就出现一些监管问题。嫌疑人通过物流向西安发货,发货单上只有电话和姓氏,甚至连名都没有,嫌疑人连对方的名字和住址都不知道,就能直接往西安发货,货到西安后,物流公司直接电话联系收货人到公司取货,而电话也不是实名登记,这给进一步的追查就带来了很大难度。另外,邮局运送包裹还要现场开封装箱,而现在很多物流公司不验收货物,不管什么东西给钱就直接发货运输。还有,这些有毒的化工原料能这么轻易买到手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很多人应该还记得姚明拒绝鱼翅的公益广告。“真假鱼翅都别吃,保护生态也保护自己。”警官刘延兴根据多年办案经验提醒说,市场上还出现很多人造海蜇、人造腰花、人造面筋等,尽量都不要食用,里面都含有化学添加剂,对身体有害。
相关专家认为,这个案子也提醒消费者要增强维权意识,到市场买东西一定要看清楚产品所含成分,并且养成习惯索要商家的进货渠道资料,坚决拒买“三五”产品。而相关主管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对市场尤其是批发市场的进货渠道加强监管,不能让一些无任何手续和资料的有毒有害食品流向社会,坑害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