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户籍:农资监管“零距离”
发布时间:2012-09-17
“经营这种品牌的农资单位分布在全省17个市、1900多个工商所中哪些市、哪些所,哪些单位直接从厂家进货,哪些单位从批发商进货一目了然。”省工商局市场管理处处长韩斌直言。
借助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开发推广的“农资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全省农资企业有了自己的电子户籍,农资经营主体和上市商品的动态管理与信息共享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监管可追溯 有了高效率
“辖区内哪家农资业户需要重点检查,哪种农资商品需要重点关注我们做到了心中有数。”淄博市临淄工商分局副局长李春明谈起当地的农资安全状况底气十足。自启用“农资市场监管信息系统”,他感觉到的最大变化是,巡查重点更明确了,巡查频次更合理了,有限的执法力量能用在刀刃上了,市场上农资质量更有保障了。
临淄是有名的农业大区,粮食播种面积超过90万亩,216家农资业户的经营触角遍布每个乡镇。过去到了农忙时节,专项检查与集中整治压在每位基层监管人员身上,工商管理人员觉得“担子不轻”,不少农资经营业户面对高频次抽检也颇有微词。
从制度上说,过去“两账两票”、“一书一卡”等也很完备,如果执行到位也能够实现追溯管理,为什么每次还得如此大费周章?李春明道出了其中的原委:“这些制度执行起来有个共同问题:对农资经营主体、农资商品信息的掌握难以实现实时共享和动态追踪。往往一个牌子的化肥出了问题,就得花三天到一周的时间横扫一遍,工作量确实大,效率也确实低。”
农资监管的重心在基层,大量工作交由基层完成,基层遇到的问题正是监管中的核心问题。如何在日常监管中就能对农资经营主体和上市商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局长牛启忠的重视与推动下,省工商系统向科技要生产力,自2007年组织研发“农资市场监管信息系统”,通过自动整合业务系统中的登记档案为每位农资经营业户建立档案,并通过基层现场采集和业户主动填报两种渠道不断丰富上市农资信息库,将“台账”建到网上。借助这种形式,全省市场上任何一家农资生产商、农资经营商、农资供货商及任何一个品牌农资商品的流通渠道和范围能被全面及时查询和掌控,实现了跟踪流向、追溯源头的目标,有效提高了追查假劣农资的时效性。
“这才是一种真正高效率的可追溯化管理,农资市场监管如添千里眼顺风耳。”李春明指出。
违规业户会被“另眼相待”
遍布全省城乡的4万多户农资经营主体档案目前已全部录入“农资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工商部门通过将上市农资信息录入模块与经济户口关联,能够实现对农资经营户信用情况的及时掌握,在农资安全方面有过污点的企业会被“另眼相待”,成为重点监管对象。
省工商局市场管理处处长韩斌对这种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共享作出了具体解释:通过链接“经济户口”,动态把握农资经营主体的注册登记、日常监管等信息,能对农资经营主体实施A、B、C、D四级信用分类监管,还能实行农资市场“分距离”监管。即:对辖区农资连锁经营业户实行“远距离”监管,重点强化总店的监管,减轻工商部门对其连锁店日常监管的工作量;对非连锁业户实施“近距离”监管,督促其落实索证索票和进货台账制度;对有投诉或者被处罚过的经营业户实行“零距离”监管,增加日常巡查频率和质量抽检次数,把有限的执法力量用在刀刃上,实现了精确监管。
“以前检查次数多,效果未必好;现在次数少了,威慑力却强了。山东这两年化肥企业发展很快,出了鲁西化工等好几个驰名商标,除了政策支持,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分类监管营造的有序市场。”韩斌说,国内目前还不像国外拥有完备的信用体系,一个企业所有的违法行为都会向全社会公开并跟随一生,那么这种与经济户口共享后对某类经营主体实行的重点监管就可以看作是对提升监管效能的一种长效机制的探讨。这种约束最终会变成对未来的约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约束。而市场进一步净化,对于有良心、讲信誉的企业创品牌、谋发展就是利好。"
消费警示更加及时
韩斌算了一笔经济账,以此来进一步说明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的重要意义:
一个年产量百万吨的化肥厂,所生产的钾肥每吨缺一个百分点的养分,一年能多挣五六千万,这相当于2011年山东省近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总和;放在全省,对商品化肥的需求大概在1500多万吨,有效成分低一个点会给农民带来9亿元的直接损失,而这9个亿相当于各级政府给农民种粮补贴的1/7。为避免弱势的农民群体因买到假劣农资给自身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监管部门需要及时向社会发布消费警示,引导消费。
通过建立完善的农资市场监管报表体系,“农资市场监管信息系统”能够将这种需求变为现实。对农资经营主体、农资商品、质量监测、专项整治、案件处罚等监管信息的统计功能,解决了以往农资市场监管信息无法有效整合利用的难题。各级工商机关依据市场巡查、专项整治、质量监测、申诉举报和案件查办等情况的分析,一是为上级决策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二是及时发布监管预警信息,提高基层监管和办案的针对性和及时性,三是及时向社会发布消费警示,引导消费。系统将预警信息即时传递到所有市、县工商局和工商所,工商所通过系统可立即锁定与预警信息有关的农资经营户,当天就可进行执法检查,极大地提高了预警效能。
今年,全省农药、化肥合格率已从五年前的60%上升到85%左右,农资申诉量从1687件下降到845件。2007年以来,6387家无照、超范围经营业户在全省“红盾护农”行动中被取缔,19742件各类农资违法经营案件被查处,案值17822万元,农民挽回经济损失9338万元,全省农资市场秩序得到根本性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