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要建立源头追溯机制
发布时间:2012-08-22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全程也许需要进一步完善定义,只到"田地"还不够,"田地"周边,土壤以外的阳光、空气、水,都应该被纳入监控体系…… 备受关注的《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目前已上网征集过公众的意见,市工商局党组书记、市食品办主任张志宽介绍,下半年该《条例》将交由市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通过《条例》修订,将严格食品市场准入,扩大安全食品对首都市场的占有率,保障进京食品供应和质量安全,形成"产地要准出、销地要准入、产品有标志、质量可溯源、风险可控制".这让北京市民拍手叫好,让外地居民纷纷称羡,消费者们希望这样的严格准入控制能够在全国推而广之。 其实,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食品质量追溯体系的建设,比如厂家要建立原料入库、产品出库的数据库,比如超市进货、销售也要有整套的后台数据记录,比如给每瓶酒都加上二维码电子"身份证",等等。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希望实现全流程信息监管,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从田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务求层层追溯源头。笔者发现,许多消费者因为只接触到食品产业的下游环节,于是往往只关注到生产、流通环节暴露的各种问题,而忽视了食品来源这一源头。 据今年年初发布的《2011~2012中国饮食安全报告》显示,在受访的1036人中,91.3%的受访者非常关注食品安全事件,64%的受访者认为生产加工环节最让人不放心,其次是检疫检验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以及食品风险监测和预警等。这项调查结果表明,作为食品安全链条上的第一个环--食物来源并没有引起多数人足够的重视。 但是,事实上,笔者在无数次采访中都听到各种关于食物原料安全问题的"牢骚",这些声音来自行业专家和从业人士。"老是承担骂名的生产企业压力真的很大,在中国搞食品加工生产确实风险非常高,因为不少食物原料本身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足,但是最终的产品检测标准又是与国际接轨的,甚至还更高。要用不够好的食物原料做出符合最好要求的食品成品,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难题。"一位业界人士在闲聊中作出的这番感叹,令闻者也不禁唏嘘。 客观来看,的确一些终端的产品质量问题,相当程度上早在其源头便已种下了恶因。例如说最让人头疼的乳品安全,在草场减少、环境污染的大背景下,牛只的健康水平受到严峻挑战,于是,抗生素的使用、饲料的安全等风险因素,都令原奶的安全风险增加了,当然,乳品质量安全的风险也就随之增加了。 因此,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全程也许需要进一步完善定义,只到"田地"还不够,"田地"周边,土壤以外的阳光、空气、水,都应该被纳入监控体系,这些才是食物来源之源,源头的源头。没错,这看起来确实太过于理想化了,可是,像我们现在这样寄望于用潜藏着各种风险的食物原料生产出安全放心的入口食品,难道就不是天方夜谭、不是太过于理想化吗?